top of page
健康中国

中国医疗保障体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曾在城市建立了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制度,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国家用占GDP约3%的投入,即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并被一些国际机构评价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工作的典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医疗保障方面,上述城市单位制医疗保障制度(即公费和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受到强烈冲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与整个经济社会市场化的大环境相适应,中国的医疗部门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经历了众多制度变革,有所成绩,但总体不成功。中国政府自2009年起全面推行“新医改”,以期逐步建立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为主要支柱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四大体系,即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和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目前基本医保已总体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人均280元。基本药物制度覆盖80%以上村卫生室。28个省份开展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启动疾病应急救助试点。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免费孕前检查使600万个家庭受益。

 

按照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规划,中国将继续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巩固全民基本医保,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政府、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能力,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增加到35元。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至于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则由于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从最初开放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到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已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要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全民医疗保障体制这个世界性难题,任重而道远。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产业整体步入高速增长阶段,并成为带动全球市场增加的主要区域。

 

据统计,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达到2120亿元,同比增长21.19%,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预计201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元。自2000年到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复合增长率约为21.3%。

 

医疗器械与药品是医疗的两大重要手段,发达国家这两者的销售额比例较为接近,中国医疗器械仅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14%,这与国外42%的比重还有相当的差距。由此可见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巨大潜力。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活跃,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国内医疗卫生机构装备的更新换代需求,使中国成为了巨大的医疗器械消费市场。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统计,截至2012年底,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348家(一类4370家,二类8414家,三类2564家)。其中,国家重点监管企业829家,省重点监管企业1175家。涌现了深圳迈瑞、山东新华等一批骨干企业,可以生产47个大门类、3500多个品种、12000余种规格的产品,能够满足我国疾病诊治基本需求。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区域发展态势良好

  2. 贸易呈顺差,但进口增速明显强于出口

  3. 研发投入加大

  4. 产业总体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5. 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在高端市场上占有优势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尽管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 研发投入少,创新水平低,核心技术少

  2. 民族品牌处于市场弱势地位,医疗费用高居不下

  3. 与其他产业之间分工合作存在问题,国际竞争力弱

 

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自然增长绝对数大,而人口增长是促进医疗产品消费的最基本的因素。同时,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增加,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非常突出。而医疗产业的需求是与老龄人口数量的增长呈正相关性的。 中国人口学的变化对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提高,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目前中国医疗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但这也正是未来发展的空间所在。经济发展是市场需求最根本的内在动力,医疗相关支出的增加势必会带动医疗器械产品的消费,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进一步扩容和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可以预期的。

 

继“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床位数和服务量要达到医疗机构总数的20%目标”之后,2012年卫生部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指出,未来8年将推出涉及金额高达4000亿元的7大医疗体系重大专项。2013年10月,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这些政府支持政策和庞大的市场需求,无疑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4年,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名符其实的“政策法规年”,完成了历时多年悬而未决的行业母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修订,同时还先后出台了4部部门规章,这些成为了全年影响行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文件。从行业监管上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4年对医疗器械行业的规范与监管提升了一个大的台阶,为行业未来数年甚至10年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内部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已经形成共识。鉴于在IT通讯及互联网领域等新经济领域,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较小,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向高科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生物智能以及机器人智能发展上实现突破,发展未来型高科技医疗器械,成功机会很大,而且很可能形成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

 

恰在这一点上,中法两国医疗器械行业存在寻求互补、合作发展的极大可能。

bottom of page